这回终于搞定了!9月2日这天亨利投资,中俄两国在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天然气管道项目上签了备忘录,谈了这么多年的大单终于落地了。
俄方高层那个激动劲儿,简直要溢出屏幕了,连普京都表态说要给中方“合理价格”,还特意强调“不像欧洲”。
这话听着就有意思了,是要跟欧洲客户划清界限?
说起这个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,那可是个老掉牙的项目了。早在2006年,俄方就开始跟中方磨叽这事,想搞两条管道,一条东线一条西线。
东线的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2019年就通气了,每年能输380亿立方米。但这条西线,也就是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,却一直在那儿拖拖拉拉,谈了十几年愣是没整成。
为啥之前整不成?很简单,中方压根不着急。
咱们国家的能源安全讲究一个“多元化”,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除了俄罗斯,咱们还从土库曼斯坦、卡塔尔、澳大利亚、美国进口天然气,路子多着呢。
所以之前俄方怎么催,中方都不急不躁,该砍价砍价,该观望观望。
但现在情况变了天了。俄乌冲突一爆发,欧洲跟俄罗斯的能源关系直接炸了锅。今年1月1日起,俄方彻底停止了过境乌克兰向欧洲输气,欧洲的“俄气时代”正式GG了。虽然欧洲很难受,但俄方也是真坐不住了,急需找到新的销路。
而中方这边呢,随着经济发展和环保要求,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旺。既然俄方急着出手,价格又给力亨利投资,为啥不接盘呢?
这笔买卖到底有多划算?
按照协议,这条管道建成后每年能通过蒙古向中方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,合同期30年。加上现有的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,俄对华天然气年出口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。
1000亿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?这可是相当于之前被炸掉的“北溪”管道的总输气量!
更关键的是价格。普京直接摊牌了,对华天然气价格将“低于欧洲客户”。以前欧洲客户买俄气那叫一个贵,动不动就因为政治因素被拿捏涨价。现在可好了,欧洲不要了,中方直接捡了个大便宜。
有专家算过账,全球天然气市场一直存在“亚洲溢价”这个坑,就是亚洲买天然气比欧美贵一大截。但这回不一样了,俄方为了开拓亚洲市场,愣是给了比欧洲还低的价格。这就是活生生的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啊!
这条管道要过境蒙古,蒙古自然也想从中分一杯羹。过境费、就业机会、能源供应,对蒙古来说都是实打实的好处。
蒙古这两年的外交政策有点飘,一边想从中俄能源合作中分一杯羹,一边又跟美方搞暧昧。此前,蒙古总理还专门跑到华盛顿,跟美方签了什么“开放天空”协议,还聊稀土合作。这种“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”做法,能让中俄彻底放心吗?
不过现在看来,蒙古应该是想明白了。毕竟地理位置摆在那儿,被中俄两国包围着,想要混得好,还是得靠这两个邻居。跟遥远的美方搞关系,能当饭吃吗?能解决实际问题吗?
这个项目的签署,可不仅仅是一笔能源生意这么简单。
对俄方来说,这是“向东看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失去欧洲市场后,俄方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。这条管道不光能带来现金流,还能带动俄远东地区的发展,给钢铁制造商和承包商带来订单。更重要的是,这标志着俄方跟西方关系的彻底转变。
对中方来说,这既保障了能源安全,又拿到了优惠价格,还能推进清洁能源转型。同时,这也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在能源领域的深化。
而在更大的地缘政治层面,这个项目的意义就更深远了。它重新塑造了全球能源供应格局,打破了西方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。
欧洲失去了廉价俄气,转而依赖昂贵的美方液化天然气。而中方却拿到了更优惠的价格,这种对比简直太鲜明了。
面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加深,美方会怎么反应?肯定不会乖乖看着。
之前美方就一直想方设法阻挠中俄能源合作,各种制裁威胁玩得飞起。但现实是啥?中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不买账。
而且,中方对能源安全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,总不能因为美方不爽就不要天然气了吧?那不是脑子进水了吗?
更何况,现在国际形势这么乱,多搞几条能源供应渠道对哪个国家都是明智选择。把能源安全完全寄托在某一家身上,那才叫真的作死。
说白了,这笔买卖对各方都是妥妥的双赢。
中方拿到了稳定便宜的天然气供应亨利投资,俄方找到了新的销路和现金流,就连蒙古都能从过境中捞到好处。这才叫真正的合作共赢,至于美西方怎么想?之前要搞制裁的是他们,自食其果的自然也得是他们。
文商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